陈世家已于2011年10月12日逝世,享寿88岁.其子陈树藩也有乃父之风,除了担任龟咯港脚村长,对华社发展贡献也巨大.陈家父子应该是龟咯港脚最佳的世代交替风范.
以下摘录自洪祖秋校长编写的<百年风华.笨珍华裔人物志>--
龜咯港腳在百多年前就已經開埠,根據官方的資料,當時開埠笨珍的賽莫哈末阿沙哈得到柔佛州蘇丹的恩賜從龜咯到笨珍一共六萬多畝地段,讓他去開墾。也即因此,龜咯港腳興建了碼頭且設備相當的完善,而笨珍縣也因為政府將許多機構如法庭及稅關局等設在龜咯港腳而叫着龜咯縣,笨珍縣這個名稱是后來南北道路都建峻,新山跟笨珍之間,峇株吧轄與笨珍之間都能夠通車后,政府行政中心逐漸北移到小笨珍去才易名,繁華的龜咯港腳于是就慢慢沒落,成為一個小漁村,后來因為旅游業的介入而開始又熱鬧起來。龜咯港腳在當時的模樣是怎么樣的呢?在那個攝影機不普遍化的年代,沒有人將當時的情景描繪或遺留下來,現代的人們難以想象當時的情景,然而,70年前13歲的時候就到龜咯港腳的龜咯德高望重的元老陳世家先生就可以為我們詳細的描述當時的景象。
陳世家先生,祖籍潮洲金石鎮,1923年1月23日(農歷十二月初七)在中國家鄉誕生,1936年南來,先在新加坡轉搭渡輪到龜咯港腳,是時其父經已在龜咯港腳經營咖啡店,龜咯港腳當時沒有電流或自來水的供應,照明就靠燈火,飲用就用貯存的雨水。陳世家先生曾經在耕文學校讀過一年書,唯他大部分的教育,受教于新加坡端蒙學校,其時他與蔡木火先生是同學,陳氏在該學校接受過十年的教育。
龜咯港腳在當時只有數間亞答屋,大路是以大石塊及紅泥土,路兩旁都是樹木,樹上很多猴子,許多住家都在離開大路的沼澤海邊上,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豬,其中以大成寶號養的豬只最多,碼頭相當完善,是鋼骨水泥的建筑物,經常有三艘渡輪到來靠岸,一艘名叫“豐振”,是屬于龜咯港腳已故元老黃德章先生令叔父所擁有,另一艘開往新加坡叫“豐川”,還有一艘屬于蒲萊港馬來人的渡輪叫史吉拉。這些渡輪載貨也載人往來各地,而村民如果要下笨珍,通常都會走路到二公里外的龜咯山頂搭乘羅哩改裝的巴士車。這些渡輪會從新加坡載貨過來,也把這里的土產載到新加坡及各地去,許多商家也會到來龜咯港腳買貨,笨珍舊時的老字號“大安”,也在這里有生意。渡輪當時的票價是一令吉,而咸水港在那個時候還沒有橋路通到大路,因此如果要來龜咯港腳,就必須坐小船過來,通常咸水港的村民會來龜咯港腳買魚臊(小雜魚)回去喂豬。雖然路難走,偶爾也會有羅哩到來載魚,其中就有來自笨珍集安的羅哩。
晚年的陈世家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